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原文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翻译

人的品质和度量,以中正与适当最为可贵。

具有中和素质的人,必然平和、淡泊、无味,因此能够调和而成就五种材质——仁、信、忠、智、勇,变通转化而符合需要。

因此,观察人,了解其材质,必须要先察明其是否平和淡泊,然后探讨其是否聪慧明达。

出处

《人物志》 刘劭(公元170年左右~公元240年左右),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思想家和政治家。

本书又名《鉴人智源》或《辨经》,宋人阮逸写《人物志》序,评价这本书: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为小矣。反躬自省者读之,可以知运命,心系天下者读之,可以成大局,淡然自处者读之,可以明清浊,游戏人间者读之可以正进退。

《人物志》书名中的「人」和「物」是两个意思不同的字,不是当今「人物」这个词的含义,「物」在这里的意思是区分、分别、分类。

解读

读书从先秦读到魏晋南北朝,突然遇到一本奇书,讲如何识人用人,极其细腻。

就好像在山谷里沿着溪流溪散步,突然遇到一块圆润漂亮的鹅卵石,忍不住让人弯腰拾起,细细把玩。

魏晋南北朝前的汉朝,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评判人的标准占据了主流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的学问逐渐演变成了章句之学,直到汉章帝编订《白虎通义》,为所有的儒家经典,给出了唯一的、标准化的解释,并以此作为标准答案。

社会评断人才、运用人才的标准越来越趋于单一,到最后变得极其畸形,在评断人的时候,极其注重道德标准,至今亦然。

所以,王东岳在《东西方哲学思想》里说,人类古代文化有三大类:信主、爱智、重德,我们中华文明就是典型的重德。

就在汉朝灭亡之后,魏晋南北朝动乱不止,很明显,个人道德再好,也无法阻止动乱的时局,而为了面对这个汹涌的乱世,当时的人们,必须找到能够收拾乱世的人才。

就在这个时候,刘劭站出来,打破了僵化单一的评判标准,提出多元灵活的人才观,其细腻程度远超时代,且极其实用。无论是认识自己,还是评判他人,都是一本极好的指南。

首先,他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情性」,情是人的内在本质,性是人的外在情感,内在本质没有偏颇叫做「中」,外在情感恰到好处叫做「和」。从这个角度,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就是「中和之质」,这种人给人带来的外在感受就是「平淡」。

这种平淡,并非是缺乏,而是丰富,就像七彩的光汇集到一起,反倒成了最纯净的白。

因为平淡,所以能够包容,能把各种不同偏向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共事,居中调和;因为平淡,所有不带偏见,能够以接纳的心态对待各种不同的意见,做出决策;因为平淡,所以处事灵活,能够呈现任何想要呈现的特点,适应环境。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中庸》里的「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又想到了《淮南子》里的「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相互应证。

但这只是理想,就像自然界里不存在标准的圆一样,只有极少部分人接近这种状态,而大多数人,如你和我,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离一个标准的圆差得远。

从人的本性出发,有6组、12种人格特质:

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强之搪突,而以顺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

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刿,安其舒;是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

雄悍之人,气奋勇决,不戒其勇之毁跌,而以顺为恇,竭其势;是故,可与涉难,难与居约。

惧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懦于为义,而以勇为狎,增其疑;是故,可与保全,难与立节。

凌楷之人,秉意劲特,不戒其情之固护,而以辨为伪,强其专;是故,可以持正,难与附众。

辨博之人,论理赡给,不戒其辞之泛滥,而以楷为系,遂其流;是故,可与泛序,难与立约。

弘普之人,意爱周洽,不戒其交之溷杂,而以介为狷,广其浊;是故,可以抚众,难与厉俗。

狷介之人,砭清激浊,不戒其道之隘狭,而以普为秽,益其拘;是故,可与守节,难以变通。

修动之人,志慕超越,不戒其意之大猥,而以静为滞,果其锐;是故,可以进趋,难与持后。

沉静之人,道思回复,不戒其静之迟后,而以动为疏,美其懦;是故,可与深虑,难与捷速。

朴露之人,中疑实𥓒,不戒其实之野直,而以谲为诞,露其诚;是故,可与立信,难与消息。

韬谲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而以尽为愚,贵其虚;是故,可与赞善,难与矫违。

刚强而坚毅之人,刚烈好争而不能平和,若不注意其争强而冒犯他人,反而认为顺从是屈服与懦弱的表现,则刚性更加厉害;那么这种人可以参与制定法规,而难以与之谋划细致入微之事。

柔韧而顺从之人,心思缓慢而优柔寡断,若不注意其做事时无法统摄之弊,反而认为手法强硬会伤及无辜,则使其安于舒缓;那么这种人可以与其按常规处理一般事务,而难以与之权衡疑难之事。

雄武而强悍之人,气势亢奋而勇猛决绝,若不注意其勇猛冲动所产生毁伤、跌荡的危险,反而认为顺从是胆小怕事,则会完全耗尽其气势;那么这种人可以与之共赴危难,而难以与之遵守约定。

多惧而谨慎之人,畏惧祸患而顾忌重重,若不注意其因为懦弱而不敢伸张正义,反而认为武力是表示亲近或拉拢,则会增加其畏首畏尾的毛病;那么这种人可以保全自己,难以树立正气。

凌历刚强之人,立场坚定而刚劲特行,若不注意改正其固执己见的缺点,反而将广采博引视为浮夸虚伪,则会使其一意孤行;那么这种人可以与之守持正道,而难以使众人心服口服。

善辩而博识之人,论事说理能丰富周延,若不注意其言辞空泛而无遮拦,反而认为持正守节是束缚牵制,则促使其对言论不加节制;那么这种人可以与之泛泛而谈,而难以与之确立规约之条。

宽弘而结交广泛之人,意在追求与人周全和相处融恰,若不注意其交往之人鱼龙混杂,反而认为耿直有节为拘谨保守,则会使其交 友不慎;那么这种人可以用于安抚众人,而难以与之整饬风俗。

耿直而廉政之人,讥刺清流而荡击浊恶,若不注意其处世交 游常有狭隘,反而认为结交广泛是同流合污,则会使其心胸更加狭窄;那么这种人可以与之守持节操,而难以与之谋划变通之事。

好动而知变之人,有崇高而远大的志向,若不注意其心意贪大求多,反而认为沉稳是保守滞后,则坚定其超越之锐意;那么这种人可以与之共趋于前,而难以与之论谦居人后。

沉著而宁静之人,循规蹈矩而思虑再三,若不注意其沉静易成迟滞淹留,反而认为行动迅速必然导致疏漏不密,则会使其以懦弱为美德;那么这种人可以与之深谋远虑,而难以与之速战速决。

质朴而率直之人,见解可疑而固执己见,若不注意其表现会有鄙野粗直,反而认为计谋视为怪诞不经之论,则会使其暴露了真实的内心;那么这种人可以与之诚信相守,而难以与之与时进退。

谋深而多计之人,探究揣度实际情况来确立形象,若不注意其权术可能偏离正道,反而认为胸无计谋为愚拙无用,则会使其以虚浮为可贵;那么这种人可以与之共成善事,而难以与之矫正偏邪之谋。

从人的思维出发,有9种不同的偏向 :

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历纤理,则宕往而疏越。

抗厉之人,不能回挠;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

坚劲之人,好攻其事实;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

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

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数,则豁达而傲博,立事要,则炎而不定。

浅解之人,不能深难;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审精理,则掉转而无根。

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

温柔之人,力不休强;味道理,则顺适而和畅,拟疑难,则濡懦而不尽。

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刚强粗略之人,不善于疏理细微之理;因此谈论战略性的事情时,则弘大博识而见识高远;疏理纤微的事理,则左支右绌而粗疏难合。

高亢严厉之人,不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若讨论有法可依的事情,会据理力争保持公正;若讨论如何变通时,则执于所知之理而无法找到头绪。

意志坚定之人,喜欢端正求实;若剖析事理的内在原则,能超凡出众而清彻明了,若涉及重大的道理和原则,则狭隘直露而固执己见。

能言善辨之人,辞令丰富且观点尖锐;若推究人事,则能提出精辟的见解而说理透彻,但触及正道要旨,则能直言不讳却考虑不周全。

随波逐流之人,不能有深思熟虑;整理粗疏的道理时,则无所不谈而以博知为傲;若要归纳事务的精要时,则闪烁其词而不敢下结论。

见解肤浅之人,没有能力作深入的讨论;听到别人振振有词,好像有同感而面露愉悦之色;若要仔细分析精微的道理,则随时转向而无立定的根基。

宽容谦逊之人,无法快速见其成效;论述仁义之道,则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且言辞文雅;但实际处理事务时,则常常因行动迟缓而难以企及。

温顺柔和之人,其力度不能完美而强大;欣赏高深的道理,则思虑平顺和谐而通畅;分析疑难问题时,则优柔寡断而迟疑不决。

尚异求奇之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而标新立异;遇权宜及诡谲之事,则不受约束而瑰丽壮观,探究清正无为之道,则偏离常理而空疏难通。

你可以对照着看一看,自己在这12种人格特质、9种思维偏向里,分别都站在何处。

人是复杂的,每种人格特质、思维偏向都有优势和劣势。可我们处在自己之中,习惯以自己为中心点,以自己为参考系去评判他人,既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又不断指责他人的短处,就像身处高楼大厦,理解不了十万大山。

通过研究如何评判人,可以理解人的复杂性,从而跳出自己,将思维的中心点从身上移开,建立一个原点稳定客观的参考系,一方面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更清楚地理解他人。

只是没想到,打破对人对己的评判心,居然是通过研究如何更好地评判一个人。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细腻,而且难得的是很实用、接地气,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或者经常与人打交道的人,值得反复读一读,接下来还有不少有价值的内容,有空我们再慢慢聊。

总结

评判。

拓展阅读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圣贤所被赞美的,首先在于聪慧明达;聪慧明达中最可贵的,首先在于对人的了解。能鉴识人的诚信与智慧,则能使各种人材各有适当位置,从而各行各业的发展将会兴旺发达。

《人物志》刘劭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人的材质和气度中,以中和最为可贵。具有中和素质的人,必然平和、淡泊、无味,因此能够调和而成就五种材质(仁、信、忠、智、勇),变通转化而符合需要。因此,观察人,了解其材质,必须要先察明其是否平和淡泊,然后探讨其是否聪慧明达。

《人物志》刘劭

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故咸而不硷,淡而不𨣈,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是以抗者过之,而拘者不逮。

具备中庸品德的人,其实质难以用语言表达。因此是虽咸却不苦涩,清淡却并非无味;质朴而非无纹饰,有文采而不炫耀刺目;既具有威严且能怀柔,即善于言谈又能沉默;处事可变化而无定规,以通达成功为准则。因此高亢的人则过分,而拘谨的人则能力不及。

《人物志》刘劭

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机;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

圣人,内具淳朴之质,外具聪明之形,能够兼有这两种优秀品质。对内敏感,能感受到微妙的变化,对外有格局,能把握事物的运行,若非圣人,不能够兼具此两方面。因此说干就干的人,懂得眼前行动的关键,而欠缺把握机会;深谋远虑的人,认识到宁静致远的道理,而难于付诸迅捷的行动。

《人物志》刘劭

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

这就是明君之道确立,则臣子之道即可按部就班,各种人才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那么太平盛世就会出现。如果君王不甘心平淡无为(大事小事都抓),只对某一类型的人才感兴趣,则此一类型的人才容易掌握权势,会出现其他各种才能的人失去发挥才能的混乱局面。

《人物志》刘劭

材能大小,其准不同。量力而授,所任乃济。

材能的大小,其水准本自不同。衡量其才力不同而授予其职责,各自所承担的事情才能合适。

《人物志》刘劭

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於办一官,而短於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又国有俗化,民有剧易;而人材不同,故政有得失。

凡具备某方面特长的“偏材之人”,如同五味之中只有一种美味;因此只胜任某一方面官职,但要治理一个国家则能力不足。何以如此?负责某一方面官职的政务,如同用一味去配合五味;一国的政务,如同用无味调和出五味。另外国家有不同的风俗,民情有剧烈和简易;而人的才能彼此各有长短,因此管治上会有成功与失败。

《人物志》刘劭

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是故,能识同体之善,而或失异量之美。

人初次认识是很难相互了解的,但我们大都认为自己擅长了解人。所以把自己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认为按照这个标准评判就是了解人;而不认可以其他人作为衡量标准去认识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偏材之人”只能赏识与自己质性相同的人,而往往不能接受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的优点。

《人物志》刘劭

人君之能异於此,故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众材也。

君主的才能与人臣的才能不同,所以为臣者以恪尽职守的才能为能力,君主以善于用人为能力;为臣者以能言善辨为能力,为君者以听取不同的意见(兼听)为能力;为臣者以实际建功立业为能力,为君者以能赏罚公正为能力。君主的能力与众臣不同,所以能驾驭各种人才。

《人物志》刘劭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人物志》刘劭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原文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 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翻译 人生有限,学识无限 …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