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原文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

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

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翻译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在庙中见到一种倾斜的器皿。

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皿?」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君主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就会倾斜,灌入一半水就会端正,灌满水就会翻倒。」

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向里面灌水吧。」

学生舀了水去灌它。灌了一半就端正了,灌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倾斜着。

孔子感慨地叹息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子路说:「我大胆地想问一下保持满有什么方法吗?」

孔子说:「聪明圣智,要用笨拙来保持它;功劳惠及天下,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敢有力而能压住世人,要用胆怯来保持它;富足得拥有了天下,要用节俭来保持它。这就是所谓的抑制自满的道理啊。」

出处

《荀子》宥坐篇,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

解读

欹器本身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器,使用时,不断往里面滴水,水满则倾,通过记录容器倾倒的次数来计时。

后来,人们从它「水满则倾」中读出了别样的意味,把人比作「欹器」,赋予了它人格与道德层面的意义,将它从纯粹功能性的计时用品,转化为用于警醒自己的装饰品,然后再转化为鲜活的故事,通过文字,在历史的长河里流传。

相比于干枯的道德说教,这种比喻更鲜活可口。如果说前者是文字,那么后者就像图片。这张图片再往前走一步,再加上一些情节,就变成了故事,如同小电影。

突然觉得,从生物的角度来看,最外层的故事,负责留存、传播、扩散;中层的比喻,负责压缩信息、穿透大脑;最终的目标,是将核心的道理、原则、信念植入人的脑海。

而且,还能像生物一样,在传播的过程中杂交、突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断演化。

反过来说,如果想要推销一个概念、传播一个想法,「比喻化」和「故事化」也算得上是两个最强的工具。

扯远了,说回这个小故事,这其中「中」的思想与理念,其实一直贯穿在我们的历史了里,刻印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你看我们国家的名字就叫做「中国」。

这个中的本意,其实是「zhòng」,命中的中,指的是不偏不倚,刚刚好正中红心,而不是我们常常理解的中间、中游、中流的中。它指的是一种极致合适的理想状态,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刚刚好。

就像射箭,如果想要正中红心,我们必须要根据风向、距离、弓的力度、箭的质量不断调整。而且,相比于正中红心的结果,我们其实更关心的是,这个不断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礼」,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文化、制度与行为规范,先人们寄希望于通过后天的礼,规范先天的人「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

所以说,「中」是「礼」的源流,「礼」是「中」的实现。只不过,可惜的是,事情一旦开始发展,往往就失去了控制,「礼」从规范人、节制人,慢慢变成了控制人、压迫人,从而被人们所反感。

总结

中。

拓展阅读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礼论》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篇》

上九,亢龙有悔。

《周易》乾卦

谦,亨,君子有终。

《周易》谦卦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君子有三恕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 …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原文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身劳而心安,为 …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