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翻译
胸怀使命,就能傲视富贵;看重道义,就能看轻天子与诸侯;深入内省,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
古书上说:「君子驱使外物,凡夫被外物所驱使。」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
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高尚的君子走在道义之路上,不会因为贫穷困厄而在有所懈怠。
出处
《荀子》修身篇,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
解读
人生而不自由,却无比渴望自由。可是,自由到底在哪里?
人们总喜欢说要追求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可是社会永远都如同一座金字塔,拥有这些自由的人,永远都只会是少数,更何况,这些所谓的自由,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面前,如此脆弱。
追寻这样的自由,是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天然向往,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如果只是把追寻这样的自由当做最终目的,把这样的自由当做甜美的彼岸,很容易就会陷入恐惧与失落的深渊,即便幸运抵达,也会心怀茫然。
所以,真正的自由,并非依赖于外物。任何依赖外物的自由,都被外物所束缚,外物存而自由存,外物灭而自由灭。这违背了自由的本意,本身就是一种不自由。
真正而彻底的自由,来源于内心的选择。
当我的内心,只有杂乱无章的种种思绪,对一切都模糊不清,就只能被外物所牵引,随波逐流;当我的内心,筑起坚定的信念与原则,做出清晰决然的取舍,才能够真正创造不同,坚定不移。
这种自由,是彻底而完全的自由,是他人不可剥夺的自由,是一切自由里,最最终极的自由。
总结
自由在内,不在外。
拓展阅读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修身篇
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
《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荀子》修身篇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偏陂:不正)(作好:偏爱)(作恶:乱来)
《尚书》洪范篇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
《管子》内业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孔明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内篇·应帝王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