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原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 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

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翻译

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亲眼看到,看到不如理解,理解不如实行。

学习的尽头,就是实行。

实行,才能明白事理,明白事理,也就是圣人了。圣人这种人,以仁义为根本,能恰当地判断是非,言行一致,丝毫不差,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

所以听到了而没有见到,即使听到了很多,也必然有错误;见到了而不理解,即使记住了,也必然虚妄;理解了而不实行,即使知识丰富,也必然会陷入困境。

不去听,不去看,即使偶尔做对了,也不是仁,这样做一百次就会失败一百次。

出处

《荀子》儒效篇,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

解读

知道,做不到,就不是真正的知道。

如果「知」是1,那么「行」就是后面的0,没有后面的0,我永远都是1。

做到,而不知道,也不是真正的做到。

如果「行」是0,那么「知」就是前面的1,没有前面的1,再多的0也只是0。

所以,理论和实践其实是一个整体,互为因果,有知才有行,有行才有知。

总结

知行合一,才是真知,方是真行。

拓展阅读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传习录》王阳明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说命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君子有三恕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 ...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原文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身劳而心安,为 ...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