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未至枕,廓然得悟

原文

尔时,大迦葉选得千人,除去阿难,尽皆阿罗汉。

...

是时中间,阿难思惟诸法,求尽残漏;其夜坐禅经行,殷勤求道。是阿难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

后夜欲过,疲极偃息,却卧就枕,头未至枕,廓然得悟;如电光出,闇者见道。

阿难如是入金刚定,破一切诸烦恼山;得三明、六神通、共解脱,作大力阿罗汉。

...

大迦葉手摩阿难头言:我故为汝,使汝得道。汝无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证。譬如手画虚空,无所染著;阿罗汉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无所著。复汝本坐。

翻译

那时,大迦叶召集比丘僧众们,准备集结佛陀生前的教诲,除了阿难,每个人都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

这时,阿难思考一切,想要完全解脱;晚上坐禅修行,努力求道。但是,他智慧有余,定力不足,所以不能悟道;只有定力与智慧等同的人,悟道才比较容易迅速。

后半夜眼看就要过去了,阿难仍然没有悟道,他极度疲惫,仰头就要倒下,就在头即将碰到枕头的那一刹那,他豁然开悟,仿佛虚空里电光迸发而出,就像黑暗中照见了前路。

阿难就这样入了金刚禅定之境,破除一切烦恼,得三种智慧,六种神通,完全解脱,成为大阿罗汉。

...

大迦叶用手摸着阿难的头说:我都是为了你,想让你悟道。你不要记恨,我也不会,因为你已经自证。就像用手在虚空中作画,不会有任何污染;阿罗汉的心也一样,在所有事物中没有执着。请回到你的位子上吧。

出处

《大智度论(Mahāprajñāpāramitopadeśa)》第二卷,龙树菩萨(Nāgārjuna bodhisattva),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他发展了空性的中观学说,是领导大乘佛教复兴的伟大论师。

本书又译为《摩诃般若释论》、《大智度经论》、《大慧度经集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是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为论释《大品般若经》之作。

解读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一个关于执着与放下的故事。

阿难是佛陀的堂弟,常年侍立于佛陀身旁,也就听遍了所有的佛法,于是在佛陀座下弟子中,被称为多闻第一。相传佛陀寂灭后,佛经第一次集结,就是由阿难一字不漏地颂出佛陀所有的教导。

那时,佛经由僧众们口口相传,直到两百余年后,才落于纸面。现在,只要你翻开一本佛经,看到开头的「如是我闻」四个字,便能穿越两千六百年的时光,与僧众们在树荫下席地而坐,听阿难一字一句重述佛陀生前的教导。

作为一个距离佛陀最近、听闻佛法最多、记忆力最强的人,却在佛陀诸多的弟子中悟道最晚,到底是为什么?而且,他在头未触枕的那一刻,又因何而悟?

我很好奇,想试着探探究竟。

现代经济学里有个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的概念,即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具体表现在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缓慢。

原因在哪里?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国家是一个复杂系统,大略上来说资源、资本、制度、人才是相匹配的,它们就像一辆汽车的汽油、发动机、底盘、司机,一旦其中某一元素与其他元素不匹配,就很容易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例如,给一台拖拉机配上超跑的引擎,能跑起来才怪。

人也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信念原则、价值观同样也是相匹配的。

对于阿难而言,他听过不知多少佛法,懂得比任何人都多,这同样也是一种诅咒。一旦知识的储备超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便会成为一种灾难,本应筛选、处理、编织知识的认知能力反而被巨量知识所冲垮,从一个掌握知识的人,降格为被知识所裹挟的人。

所以,对于阿难而言,修行极为困难,正因为他对于佛法了如指掌,于是每遇到一种情况,脑海里便升起无数佛陀的话语。就像坐在十字路口正中间修行,身旁就是来往呼啸穿行的车辆。

可是,他仍然有他的执着,努力地修行,期望获得「阿罗汉(Arhat)」的成就。阿罗汉的本意是指杀死一切烦恼,但对于此时的阿难而言,这无穷无尽的佛法,反倒成了它最大的烦恼。

就在他思维运转到极致,以至于身心疲累到无以为继,颓身而倒。就在碰到枕头的那一刹那,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佛陀曾经讲过的无量教诲也都沉寂了,无所思、无所想、无所求、无所执,他廓然得悟,挂着一丝微笑安然入梦。

佛经中还记载,在第二天醒来后,他去敲大迦叶的房门,大迦叶为了验证他是否得道,便让他从钥匙孔中进来,阿难便施展神通,从钥匙孔中穿行而入。

我当然不相信这世界上有神通这回事,但我总觉得这是绝好的隐喻。我们总是想找一把通往觉悟的钥匙,可找来找去,最后才发现那把钥匙就是我们自己本身。

心有挂碍便不得门而入,心无挂碍便以无厚入有间。

正如大迦叶对阿难所说:「譬如手画虚空,无所染著;阿罗汉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无所著。」

可是,心无所住这四个字说的到简单,可真正做到放下执念的前提就是放下对「放下执念」的执念,这显然是个无限递归下去的悖论。

所以,心无所住的真实含义,既不是放下,也不是解脱,而是摧毁我们心中的所有世界,打破我们看待世界的层层滤镜,斩断我们捆绑自己的沉重锁链,归还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我之所以对佛教感兴趣,就是因为佛教太特别了,它与其他大多数宗教完全相反。大多数宗教的方法是用语言创造一个世界,通过典籍重塑我们的认知,最典型的莫过于基督教,直直白白的明说了「言即是神,神即是言」,并创造了由天堂、人间、地狱构成的世界。而佛教则是用语言摧毁所有的世界,甚至包括语言自身,所以到了最后,总会走到语言的边界处,反而大大拓展的语言世界的边界,也许这就是熊彼特所说的「破坏性创造(Creative Destruction)」吧。

总结

心无所住。

拓展阅读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 ,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楞严经》

迦叶乃告阿难言:我今年不久留,今将正法付嘱于汝,汝善守护。
听吾偈言:「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五灯会元》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一日问迦叶曰:「师兄!世尊传金襕袈裟外,别传个甚么?」
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著!」

(倒却门前刹竿著:寺庙门前树竖着一根高高的刹竿,上面悬挂一幡,给前来朝拜的行人指明方向,可是你阿难既然已身在寺内了,还记着那根指路的刹竿干什么呢?)

《五灯会元》

时,阿难为漏未尽,不得入会,后证阿罗汉果,由是得入。

《五灯会元》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起不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者,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

问曰:「若有为法无常故苦者,诸贤圣人有为无漏法,亦应当苦!」
答曰:「诸法虽无常,爱著者生苦,无所着者无苦!」

《大智度论》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原文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Form does not differ fromemptiness; emptiness ...

如愚见指月, 观指不观月

原文 甚深如来藏, 而与七识俱,执著二种生, 了知则远离。无始习所熏, 如像现于心,若能如实观, 境相悉无有。 如愚 ...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原文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鸠摩罗什 译 翻译 如果认同一切是空,那么对于一个人而言,他 ...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1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