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诛者而主无怒焉,朝有赏者而君无与焉

原文

是故明主之治,国有诛者而主无怒焉,朝有赏者而君无与焉。

诛者不怨君,罪之所当也。赏者不德上,功之所致也。

民知诛赏之来,皆在于身也,故务功修业,不受赣于君。

故朝廷芜而无迹,田野辟而无草。

故太上下知有之。

翻译

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国家里有犯罪而被罚的人,他不会生气;朝廷上有做得好而被奖赏的人,他也不会赞誉。

这样,受罚的人不会怨恨君主,因为这是罪有应当;受赏的人不会感谢君主,因为这是功劳所致。

人民一旦知道明白赏罚均取决于自身表现,就会努力工作,建功立业,不指望君主个人会恩赐什么。

这样一来,政府里反而人迹稀少,大家都去从事自己的工作,田野被不断开辟出来,而且都没有无杂草。

所以,人民只知道有君主的存在,而对君主的其他方面都一无所知。

出处

《淮南子》主术训,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这本书是其门客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著作,用于献给初登基的汉武帝刘彻,深得汉武帝喜爱。刘安后因谋反事败,自杀而死。

解读

最近在读《淮南子》,这本书是淮南王刘安集所有门客之力,写给年幼刚刚继位的汉武帝,目的是影响汉武帝的治国理念,其内容庞杂,非常有意思。

而《主术训》这一篇就是讲怎么治理国家,可以说是整本书的核心,我自己是当做「古代国家管理指南」来看的,与当代的管理理论有很多非常一致的地方,不由得感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先进。

它延续了汉朝初级流行的黄老道家思想,崇尚无为而治,而达到无为而治最关键的三点分别是:

  1. 个人修炼:从私心到仁心,重视德性,放下私心,让人跟随;
  2. 制度建设:从人治到法治,建立法度,公正公平,让人信服;
  3. 组织管理,从个人到组织,发动团队,分工协作,让人尽职。

很难想象这是两千多年前的文献,其中非常多的内容,即使放在现在都不会过时,不由得感叹中国文化的厚重。

这一段文字,讲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家治理,不应该建立在不确定的「人」上,而是应该建立在确定的「规则制度」上。这样一来「朝廷芜而无迹,田野辟而无草」,管理层大大减少,基层效率大大提升。

当一个人「知诛赏之来,皆在于身也」的时候,就会被激发起无穷的动力。

总结

制度创造公平,公平创造动力。

拓展阅读

权势者,人主之车舆;爵禄者,人臣之辔衔也。是故人主处权势之要,而持爵禄之柄,审缓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尽力而不倦。

夫臣主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亲也,而竭力殊死,不辞其躯者何也?势有使之然也。

《淮南子·主术训》

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扰矣,俭则民不怨矣。下扰则政乱,民怨则德薄;政乱则贤者不为谋,德薄则勇者不为死。

《淮南子·主术训》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淮南子·主术训》

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故通于本者不乱于末,睹于要者不惑于详。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

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淮南子·主术训》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淮南子·主术训》

故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虽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

《淮南子·泰族训》

故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

《淮南子·汜论训》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歌》先秦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