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

曾子说:

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

为别人筹谋、办事,我是否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与同学、同志交往,我是否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对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我是否练习实践、知行合一?

出处

《论语》学而篇,曾参(shēn)(前505年-前432年),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嘉祥县)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门人,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

曾参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曾参参与编纂《论语》,据说《大学》为曾参所做,《中庸》为曾参的弟子、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做。

解读

这句话,道理非常简单,基本上每个人都曾读过,也很容易理解。可问题是,道理总是很容易明白,但只要落实到行动与实践之中,就很难很难。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混淆了「知道(Know)」、「理解(Understand)」、「掌握(Master)」,我们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个层次,却以为自己已经到达了终点。

「知道」并不用付出代价,坐在空调房里,看着屏幕里的文字,我就可以知道,典型的例子是看新闻,新闻是非常没有结构的知识,对于没有训练的人而言,它就像快餐,只能满足我们天然对于信息的渴望。

「理解」需要付出一定的脑力,在中文里,「理」本义是纹理,「解」本义是分开,加起来就是认知与加工,也就是把外界的知识进行加工,融入自己的体系里,典型的例子是看书,这个过程就像拆别人的房子,盖自己的房子。

而在「理解」与「掌握」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其间有一座被称为「练习」的阶梯,而攀爬这座阶梯,则需要付出实打实的代价,可能是时间、精力,也有可能是失败、痛苦。

儒门弟子,之所以如此坚守原则,正是因为他们每天不断地练习,从知道原则,到理解原则,再到掌握原则。从「克己复礼」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之间,是日复一日的「三省吾身」。

忽然觉得,人就像石头,我们一出生就是最粗糙的原石,有着不同的形状与性质,而教育、学习、练习,就是一个不断打磨自身的过程。随着日复一日的打磨,根据打磨方式与自身素质的不同,有的人变得圆润,有的人变得锋利,有的人变得厚重,有的人变得奇特。

我想,相比于随处可见的大道理,这些更平实的小举措,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之下,却能够迸发出更大的力量。

孔子在临终时,将自己的孙子,托付于曾子。

总结

练习。

拓展阅读

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它政党互相区别的显着的标志之一。

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

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的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论联合政府》毛泽东

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违反党的原则的言行和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三十二条(三)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象传》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君子不器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是有着一定用途的器具。」 出处 《论语》为政篇,孔子(公元前551年9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

吾道一以贯之

原文 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翻译 孔子说:「端木 ...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