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

原文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翻译

他是个老人,孑然一身,驾着小船,在墨西哥湾流中钓鱼,如今已是连续八十四天一无所获了。

《老人与海》鲁羊译本

出处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18岁高中毕业,担任《堪城星报》小记者,次年参军,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炮弹近距离击中,在战地医院里一共接受了13次手术,取出了200多块弹片,战后获银制勇敢勋章,被誉为战争英雄,22岁结婚,27岁时《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出版,28岁离婚并再婚,29岁父亲自杀,41岁离婚并再婚,42岁时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46岁离婚并于次年再婚,53岁时《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出版,55岁时,旅行乘坐的飞机失事,受轻伤,回程的飞机再次失事,受重伤,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伤病无法到现场领奖,62岁时,在家中自杀被制止,同年用最喜欢的霰弹枪自杀身亡。

解读

上次写到莫言的《不被大风吹倒》,那个爷爷对抗狂风的故事,很难不让人想到《老人与海》,于是干脆找来重读。

我读的是2017年新出的译本,译者是鲁羊,译得干净,读得畅快,强烈推荐。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你我也早已熟知:一个老人出海捕鱼,钓到一条大鱼,历经艰辛终于捕获,然后在回程的路途上,被鲨鱼啃得精光,只带回一架鱼骨。

可是,一口气读完后,我仍然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关于人生的故事么?是的,人生就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旅途,就像那条注定被啃食一空的大马林鱼。

这是一个关于失败的故事么?是的,人性的光辉就在于强大的精神,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是一个关于尊严的故事么?是的,老人根本不在乎生死,他只在乎能不能战胜。

海明威曾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心灵的尊严」。

可是我觉得,一旦故事被解读,便索然无味,就像一罐可乐打开放久了,不过只是一罐普通的糖水。

好故事就像一面魔镜,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不同的风景、获得不同的启发。这无穷的可能性,比任何高明的解读,更让我着迷。

所以,相比如何解读这个故事,我更好奇这样一个故事,是如何被创造的。

“失败”的作品

1949年,海明威去意大利旅行和打猎回国,开始写作长篇小说《渡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他自己对于这部小说寄予厚望,在写作的过程中,他给斯克里布纳出版社的信中如此写道:「我要步莎士比亚先生的后尘,不过很不容易」,也期望着书出版后赚到很多钱。

作品出版后,受到了广泛争议,评论界人士在评论该书时使用了一些贬意非常明显的形容词,如:令人失望的,苦恼的,困惑的、繁琐的、庸俗的,唠唠叨叨的以及令人困倦的。只有极少数评论者认可这部作品,。

评论家莫顿直接宣称「这是作者最糟糕的一部作品,缺乏创作力,语言拙劣,仅仅是自爽的玩票性质」。

于是,海明威被这部小说的负面评价「深深地伤害了(Deeply wounded by the negative reviews)」,并感到恼怒,再加上腿部旧伤复发,疼痛异常,脾气便更加暴躁。

有意思的是,虽然评论界反响不佳,但本书的销售量不断增加,很多读者看了书之后深为感动,给他写信,军队中也有三位将军写信赞扬他。好莱坞的制片商也愿意高价购买版权,用于拍摄电影。得到了一定的安慰与鼓舞。

被激发的创作热情

同年,他爱慕的阿德里安娜在她的母亲朵拉的陪同下,访问海明威。这里插一句,阿德里安娜就是《渡河入林》里的女主角蕾纳塔的原型。

为了避免流言蜚语,海明威忍受着内心的痛苦不到客房去看他那心爱的姑娘,避免同她跳舞,不向她吐露自己的真实感情。表面上海明威是阿德里安娜的父辈,内心却把这位姑娘看作是长在雪山上的一棵青松,像一匹小马驹,是透射进他心灵窗户的清晨第一线柔和可爱的阳光。

当阿德里安娜在楼上房里作画时,他就呆在楼下。每当他看见她,他的精神就抖擞起来,干劲倍增,什么事他都干得了,就是写作也要比平常写得好些。

在欢送走这一家人后,海明威怀着满满的创作热情,投入《老人与海》的写作。

真实的故事原型

1935年,卡洛斯古梯雷兹向海明威讲述了关于一条大马林鱼的事迹。

1936年4月,他在《绅士(Esquire)》杂志的钓鱼专栏,发表了一篇名为《在蓝色的海洋上(On The Blue Water)》的文章,副标题是「墨西哥湾流信件(A Gulf Stream Letter)」,这是海明威的信件系列文章之一,这个系列以碎片化的方式,记录世界各个角落里的生活方式。

其中这一段,就是《老人与海》的原型:

Another time an old man fishing alone in a skiff out of Cabañas hooked a great marlin that, on the heavy sashcord handline, pulled the skiff far out to sea. Two days later the old man was picked up by fishermen sixty miles to the eastward, the head and forward part of the marlin lashed alongside. What was left of the fish, less than half, weighed eight hundred pounds. The old man had stayed with him a day, a night, a day and another night while the fish swam deep and pulled the boat. When he had come up the old man had pulled the boat up on him and harpooned him. Lashed alongside the sharks had hit him and the old man had fought them out alone in the Gulf Stream in a skiff, clubbing them, stabbing at them, lunging at them with an oar until he was exhausted and the sharks had eaten all that they could hold. He was crying in the boat when the fishermen picked him up, half crazy from his loss, and the sharks were still circling the boat.

还有一次,一个老人独自在卡巴尼亚斯的小船上钓鱼,钓到一条大马林鱼,它拉着粗重的绳索,把小船拖到大海深处。两天后,在东面六十英里的地方,当地的渔民把老人救了上来,只见马林鱼的头部和前身被绑在船舷上,剩下完整的部分不到一半,重达八百磅。鱼游得很深,拉着船,老人就这么和它僵持着,一天,一夜,又一天,又一夜。当老人把它钓上来,拉到船边,用鱼叉叉住时。鲨鱼来了,老人在墨西哥湾流中独自划着小船,与来访的鲨鱼搏斗,用棍子打它们,拿桨刺它们,直到精疲力竭,但鲨鱼把它们能吃到的都吃光了。当渔民们把他救起时,他正在船上哭泣,因为他的损失,他已经快疯了,直到这时,鲨鱼还在不停围着船打转。

从那时起,他就想把故事写出来,但一直没有动手,不敢去触动它,直到过去了16年。

他早就明白这是一个绝好的故事,也曾在这16年里无数次想过该如何写下这个故事。

真实的亲身经历

在故事原型之外,海明威本身就是一个狂热的钓鱼爱好者,师从当时钓鱼届的超级巨星汤米·吉福德(Tommy Gifford),他在1930年钓起来的880磅(约399公斤)的蓝鳍金枪鱼,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1934年,他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渔船「皮拉尔号」,1935年,他赢下了当时基维斯特、比迷尼、哈瓦那的所有钓鱼竞赛,1938年,他一天之内钓到了7条马林鱼,破了世界纪录。1939年,IGFA(国际钓鱼运动协会)成立,海明威成了这个协会的第一任副主席,为推广海钓贡献良多。甚至于在1960年,海明威赞助并发起了一个钓鱼比赛,参赛人有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惊了!

这个过程中,他曾在德赖托图格斯群岛遭遇过热带风暴,2周时间内仅依靠罐头食品和钓上来的鱼勉强为生,也曾经历过打到的大鱼被鲨鱼咬得只剩骨架。经历了种种与死神的“约会”,他那往海上去的心却依旧不改,甚至可以说是更热烈地爱上了这种“征服”。

正因如此,才让故事里的细节如此真实,足以让我们全然代入其中。

总而言之,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虚构故事,而是融入了真实的事件、内心的热爱、自身的经历,而形成的作品。

他在《午后之死(Death in the Afternoon)》中如此写到:「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靠技巧和想象编造出来的角色。他们必须是出自作者自己经过溶化了的切身体验,出自他的知识,出自他的头脑,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切他身上的东西。」

写作的冰山原则

越是丰富的素材,就越是难以编辑,容易造就臃肿的作品,但海明威不同。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Death in the Afternoon)》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就是文学界著名的「冰山原则(Iceberg Principle)」。

接下来,他继续解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

写作的功力,不仅仅只体现在叙述的准确或情感的调动,而更在于通过简单真实的文字,勾起读者的想象,并非呈现某个事件,而是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世界。

如此以来,作品就超出了作者本身,而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创作而成。这样,作品就不仅仅只是作者一个人的作品,而是每个读者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

《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过程。

海明威明白这一切,但他仅仅只写下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全文仅两万六千多字。而在海明威最初的计划里,这是一部近30万字的长篇系列小说。

在完成《老人与海》后,他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实的老人,一个真实的男孩,真实的大海,一条真实的鱼和许多真实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

为了留足想象空间,就要删去不必要的细节,尽可能保持故事的简单,把发挥的空间留给读者自己。

就像海岸上,那条大马林鱼的骨架,虽然血肉被啃食殆尽,但正因为如此,看到这副骨架的每一个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的大马林鱼。

这个故事在我眼里,就是对于写作最好的隐喻。

基本的写作准则

18岁高中毕业,海明威担任《堪萨斯城星报(The Kansas City Star)》记者,接受了最初的写作指导。

当时报社内部有一个简单的写作指南,他称之为「我所学到的最好的写作规则(The best rules I ever learned for the business of writing)」,其中头三条如下(后面几条不适用于中文,故省略):

  1. 用短句,用简短的段落开头,用强有力的的英语,思想正面而非消极。(Use short sentences. Use short first paragraphs. Use vigorous English. Be positive, not negative.)
  2. 不使用过时的俚语。(Never use old slang.)
  3. 消除每一个多余的词。(Eliminate every superfluous word.)

海明威从始至终都在遵循这样的原则,有人统计出他的《老人与海》词汇量为2402个,已经低至CET四级以内,很多英语学习者把它作为第一部英文读物。

这种文字的质感,也被当时的评论家批评为单调、贫乏、冷漠、干涩。他的朋友,比他早五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福克纳也批评他「从没使用过一个得逼着读者查字典看用法对不对的词」,它则在一封信里谈及到「可怜的福克纳,他真的认为大情绪要用大词来写吗?他以为我不会写那些词,其实我都会,但有更老、更简单、更好的词,那才是我要用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巴黎旅居期间,海明威结识了许多文友,其中就包括埃兹拉·庞德、格特鲁德·斯泰因、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詹姆斯·乔伊斯。

庞德是当时的文学大佬,教导他「精简地写」,庞德所说的精简到底是有多精简呢?他有一首诗《在一个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把原本31行,压缩成15行,最后又生生减到2行,如此可见一般,炼字成金。

庞德当时言简意赅地提了三条:一是要简洁明了地描绘事物,不要抽象浮华。二是要言简意赅,绝不使用任何不表达事物的词语。三是诗的节奏应该顺应词语本身的音乐性,通过诗句中字里行间的错落起伏,追求一种天然音乐美。

插一句,他之所以如此看重精简,与他喜爱中国古诗词有一定的关系,他从恩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的遗稿里,近150首中国古诗中,选择了李白、陶渊明、卢照邻、王维和郭璞等人的诗进行二次翻译,于1915年4月出版了著名的《华夏集(Cathay)》,轰动一时,丰富了英语诗歌。除此之外,他对日本俳句的研究也颇深。

海明威把作品交给庞德看,他非常严厉,拿回稿件时,作品上满是蓝色铅笔修改的痕迹,大片的形容词被删掉。

查尔斯·斯克里布纳父子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柏金斯,这样评价《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海明威想把一个震撼人心的现代世界蓦然摆在大众面前,不加任何抚慰人心的风格修饰,用野蛮,褪尽了浮华的文体,写出赤裸、血腥的内容,他的文字中没有荫凉,没有一个形容词能为读者遮挡炽烈的太阳。」

结语

研究完海明威的写作历程,我想我能够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即如何创造一个好的故事。

一个好的故事,是创作者用热情之火熔炼现实造就的产物,是对于现实的扭曲、抽象和简化,是介于现实与概念中间的某种东西。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与海明威同时代的毕加索的一组作品不断盘旋在我的脑海里:

这是毕加索的《公牛》系列作品,一共11幅,目的是为了寻找究竟是哪里,使得它能被我们认为是一头牛。

我相信,这幅作品,是对于这个问题最完美的答案。

总结

故事。

扩展阅读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他是个老人,孑然一身,驾着小船,在墨西哥湾流中钓鱼,如今已是连续八十四天一无所获了。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She is kind and very beautiful. But she can be so cruel and it comes so suddenly.

大海既仁慈又美丽,可是她也会突然就变得极其残酷。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It is better to be lucky. But I would rather be exact. Then when luck comes you are ready.

有好运气当然好。可我宁愿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当好运来临时,你已经准备好了。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He decided that he could beat anyone if he wanted to badly enough.

他认定,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决心,就能打败所有人。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The old man’s head was clear and good now and he was full of resolution but he had little hope.

老人的头脑现在不仅清醒,还很好用。他有满满的决心,却只有很少的希望。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he said.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不过,人可不是为失败而生,”他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Half fish,” he said. “Fish that you were. I am sorry that I went too far out. I ruined us both. But we have killed many sharks, you and I, and ruined many others. How many did you ever kill, old fish? You do not have that spear on your head for nothing.”

“半身鱼,”他说。“你曾是完整的鱼呀。我悔不该出海这么远。我把我们两个都毁了。但是我们杀死了很多条鲨鱼,你和我,还让另外一些半死不活了。你又曾经杀死过多少生命呢,我的老鱼?你头上那根长矛似的家伙,也不是白长的。”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Now is no time to think of what you do not have. Think of what you can do with what there is.

现在不是去想你缺少什么的时候。想想拿你现有的东西能够做什么吧。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Fight them,” he said. “I’ll fight them until I die.”

“跟它们斗,”他说。“跟它们斗到死。”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And what beat you? he thought. “Nothing,” he said aloud. “I went out too far.”

可是,是什么打败了你呢,他想。 “没什么,”他大声道。“我自己去得太远了。”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He was eighteen feet from nose to tail,” the fisherman who was measuring him called.

“从鼻子到尾巴,它有十八英尺呐,”那个测量的渔夫喊道。 (备注:18英尺≈5.5米)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活着,应勇敢地活下去;面临死亡,则应勇敢地死去。

《海明威传:迷惘者的一生》结尾

参考资料:

1、《海明威传:迷惘者的一生》
2、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多层次涵义
3、《On The Blue Water》
4、Star style and rules for writing
5、这是一个对《过河入林》比较耐心的解读
6、埃兹拉•庞德:鬼才总在意料之外,燃烧之中
7、庞德式告诫
8、为谁而写——读海明威《过河入林》
9、对于牛,没有一个艺术家比他更爱了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原文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 傲岸泉石,咀嚼文义。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翻译 人生有限,学识无限 …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3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