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出处
《苔》,袁枚(1716~1798年),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著有广受欢迎的鬼神故事集《子不语》,以及同样广受欢迎的菜谱《随园食单》。
解读
我第一次听说袁枚,是因为他的《随园食单》,一本古老的菜谱,便觉得一定是有一个有趣的人,否则怎么会有闲心思去写一本菜谱,而且还流传至今。
后来再次听说他,是因为《子不语》,一本装满奇奇怪怪神鬼故事的故事集,这个有趣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相信一个会整理编写各种故事的人,自己一定也非常有意思。
前两天读到这句诗,突然有点感动,仿佛给了当今这个激烈的世界一个温柔的答案。
得益于近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是不断前进、不断攀登、胜者为王、败者食尘,而近几年的经济增速慢慢在减缓,就好像我们开了很久的高速路,现在就要进入市区,不太适应这里拥挤的车辆行人,怀念高速路上的飞驰时光。
于是,有的人说这是「内卷」,有的人说我要「躺平」。追求美好的生活,当然是每个人内心的向往,但是把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仅仅只寄托于在竞争中取胜,赚更多的钱、买更好的车、买更大的房、去更远的地方玩,那只能是缘木求鱼。一方面,竞争是永无止境的,就像一条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另一方面,胜者总是少数人,幂律分布是经济领域的基本规律。
所以,这个时代里,在市场竞争的大路以外,我们总得为自己所期许的美好生活,找到一条小路。就像下围棋,有两个气眼才能活。
袁枚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对文人极度不友好,甚至说得上是残忍的时代,清代的文字狱那可是出了名的厉害。他当官当得不顺意,索性辞官,做房地产、开餐厅、写书、约稿、教课,闲暇之余游山玩水,过得好不快活。牡丹有牡丹的盛放,苔花有苔花的精致;阳光下有阳光下的靓丽,阴影里也有阴影里的安宁,我们都只是自身而已,何必升起分别之心。
我总觉得,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便如何对待我。如果我把世界看做攀登的阶梯,世界便呈现阶梯的模样,每个人都在攀爬,不时有人直上天堂,不时有人直坠地狱;如果我把世界看做一片广袤的丛林,世界便呈现森林的模样,各自占据自己的位置,共同承接阳光雨露,共同应对风霜雨雪,相互依存。
可叹的是,即使是袁枚这样豁达有趣的人,在临终却仍然发出「倘见玉皇先跪奏,他生永不落红尘」的感叹,颇有点佛教「世人皆苦」的意味,真的是,太对我这种极度悲观主义者的胃口了。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这首诗的第二层含义,无论是苔花还是牡丹,无论是强大还是渺小,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瘠,我们所享有的,无非只有这短暂的时光。
或许,苦中作乐,才是人世的真相。
总结
我们都只是自身,珍惜这短暂时光。
拓展阅读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苔》袁枚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自遣》罗隐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不雨征鞍湿,方知雾里行。晓花难辨色,溪水但闻声。
《良乡雾》袁枚
对面人千里,终朝天五更。前程原似梦,何必太分明。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寒夜》袁枚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
《所好轩记》袁枚
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有如圣人设教,因才乐育,不拘一律。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见俗厨,动以鸡,鸭,猪,鹅,一汤同滚,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蜡。吾恐鸡,猪,鹅,鸭有灵,必到枉死城中告状矣。善冶菜者,须多设锅,灶,盂,钵之类,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应接不暇,自觉心花顿开。
《随园食单》袁枚
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
《随园食单》袁枚
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
《随园诗话》袁枚
每逢秋到病经旬,今岁悲秋倍怆神。
《病剧作绝命词留别诸故人》袁枚
天教袁丝亡此日,人知宋玉是前身。
千金良药何须购,一笑凌云便返真!
倘见玉皇先跪奏:他生永不落红尘。
诗者,人之性情也。
《随园诗话》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