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译

学习者常常有四种问题,这是教育者必须要知道的。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人的问题是贪多、什么都想学,有人的问题是懒惰、什么都不想学,有人的问题是常常变来变去、没有定性,有人的问题是没有自信、自我设限。

这些四种情况,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一样的。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也才有办法帮助他。

作为一个教育者,就是要去帮助学生,发挥他的优势、提升擅长领域的能力,弥补他的缺陷、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出处

《礼记》学记篇,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

解读

人的天性使然,让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其中「多、寡、易、止」是我们最典型的问题,而且不仅仅只出现在学习上。

多,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人是贪婪的动物,什么都想要,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得不到。

寡,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人是懒惰的动物,我们期望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得到最大的回报,但实现常常并非如此。

易,变来变去,专找捷径。人是聪明的动物,喜欢见异思迁,喜欢追逐风口,不断从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就像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一样。

止,畏首畏尾,遇难即止。人是历史的动物,我们凭借过去的能力与经验,去评判现在遇到的机会与情况,往往自我设限,既看低了自己,也看不到真正的现实。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敢聚焦、肯努力、有定性、不畏难」,专注于自己天赋所在的领域,不断在其中学习、探索、深入,面对诱惑,淡然处之,不追新、不逐异;面对问题,坚定不移,不动摇、不放弃。

也许看起来并不是很难,但实际上能做到任何一点,都不简单。

做一个最简单的假设,假设每个人,都有20%的可能性,拥有这4种特质的一种,且完全随机分布,那么很简单就能算出来,有41%的人,与这4种特质绝缘;只有0.16%的人,拥有全部这4种特质。

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我们古老人类演化历史所塑造的天性,而学习的本质,即是扭转它们,让我们更适应这个已经截然不同的环境。

在有历史以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风险的「自然」世界,在自然的法则下生存,贪多求快,让我们广泛搜索食物;蜻蜓点水,让我们最大节省消耗的能量;变来变去,让我们遇到更多的机会;畏首畏尾,让我们避开风险,延续生存。

本来这些都是优秀的品质,但时代变了,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低风险的「人造」世界,在人造的法则下生存,我们不再种植、狩猎,而在超市里购物;我们不再保存体力,而在健身房里流汗;我们不再四处求索,而是沉浸在信息的波涛之中;我们不再有生命危险,而是主动寻求冒险与挑战。

于是,我们的生存方式、心智模式、文化制度,全都变了。但是,我们的大脑与身体,依然是那么古老。

正因为我们能够通过教育,将虚幻的文化构筑于真实的肉体之上,去调和这种矛盾,我们才能穿越历史,创造当今的时代,适应当今的环境。

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永不熄灭的火焰,唯有变化才是永恒。」

我们也如同火焰,在贪婪与克制、勤奋与懒惰、聪明与愚蠢、勇敢与恐惧之间摇摆不定,也许人类多变的本质,也就是人类最伟大的特质,如DNA一般,让我们能够跟随时代而变。

总结

适应环境。

拓展阅读

This world, which is the same for all, no one of gods or men has made. But it always was, is, and will be: an ever-living Fire.

这个世界并非由人或神所造,它是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永恒之火。

《赫拉克利特残篇》赫拉克利特

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 except change.

唯有变化才是永恒。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道德经》帛书版

阿哲

好奇、探索、创造

相关推荐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翻译 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洗脸盆上,铭刻着这样的箴言:「如果一天 …

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 曾子说: 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 …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