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翻译
毛嫱和丽姬,是天底下人们公认的美女,可是鱼儿见到她们便潜入深深的水底,鸟儿看到他们就飞上天空,麋鹿见到他们就四处逃离。人、鱼、鸟和麋鹿这四者到底谁才能知晓天下真正的美呢?
毛嫱,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之一,大体与西施同时。
丽姬,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
出处
《庄子·齐物论》,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实际上,《庄子》很有可能成书在老子《道德经》之前。
解读
心情不好,又恰逢下雨天,很适合读庄子。
因为,庄子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既然是一个整体,自然就没有什么分别。那么无论好心情还是坏心情,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没什么区别了。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但这个整体既是简单纯粹的「一」,也是错综复杂的「一」。简单纯粹,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相互联系,是一个整体;错综复杂,也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相互联系,在永恒的运动中相互影响。
但我们作为一个生命,为了求存,不得不去探寻这永恒运动中的规律,但我们又无法窥得世界的全貌。
所以,我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于是,就产生了每个人眼中的世界。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而这无穷多的视角,又让这个本身就错综复杂的世界越发错综复杂到不可收拾,让个人起嗔恨,让人类起纷争。
说到底,庄子之所以写齐物论,很大程度上是厌恶了当时的儒墨两家争来争去,虽然看起来有些消极,但毕竟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心理的避风港。
一方面,给了我们些许心理的安慰,消解内心的冲突与波澜;另一方面,给了我们一个空间,容纳不同的世界,游走在不同视角之间。
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如此包容和多元的源泉。
总结
真实不可言说,一切都是视角。
拓展阅读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所以说: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
《庄子·齐物论》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至人实在是神妙不测啊!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黄河、汉水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狂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惊骇。)
《庄子·齐物论》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
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
见见之时,是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楞严经》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庄子·齐物论》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魍魉问影子:先前你在走,现在却又停了;先前你坐着,现在却又站起来,你咋这么没有规矩呢?)
(影子回答说:那是因为我受到别的东西的影响么?还是因为而那个影响我的东西也受别的东西的影响么?难道这些东西是长在我身上的鳞片和翅膀,我想怎样就怎样么?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会是这样,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会是那样。)
《庄子·齐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