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帛书版: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通行版(王弼本):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两个版本相差较大,帛书版为“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通行版为“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持古之道”疑为后世儒家篡改,以下翻译和解读以帛书版为准。
翻译
观察却看不见,叫作“微(细小、幽深、隐去)”。
倾听却听不见,叫作“希(稀疏、停止、消散)”。
抚摸却摸不到,叫作“夷(平坦、平均)”。
这三者无法探究,所以混为一体。
一者,它的高处不明亮,它的低处不阴暗,隐隐约约、连绵不绝无法形容,又消失了。
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体的形象,叫作“沕(微妙)望(辽远)”。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开始),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尾(结束)。
把握现在的规律,并应用到现在的种种事物中,就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的规律,这就是规律的规律。
出处
老子《道德经》,原文以马王堆出土帛书版为准。
解读
我一直以为“求道”是一件非常玄的事情。
但其实“道”不可求,因为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摸也摸不到、想也想不到,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极其细微却又广大无边。
不过因为它无处不在,所以它就在我的身边;因为它无始无终,所以现在的道和古时的道,并无不同。
“求道”也就变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并不需要闭关清修,从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中,身边的万事万物中,我就能够发现它,总结它,运用它。
总结
做好自己,不好高骛远。
活在当下,聆听万物之声。
简单平凡,平常心是道。